对于回流说,我们可以追问:那些佛道之徒在格义或清谈时为何不选取儒家其他经典,而单单选中《中庸》?对于回应说,我们可以追问:即使《中庸》本有心性之学的诠释维度,但何以唐代以前的儒者没有发掘出来,而必须等到宋代儒家面对佛道的挑战时才去复活此意义?或者问:如果没有佛道二家对《中庸》心性之学的重视,那么宋明儒家是否就不会去复活《中庸》的心性之学?而佛道二家又何以单单重视《中庸》而非其他经典呢?这便又回到了与回流说相同的问题上去。
在最近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篇》中,中就可借可还。[24] 《胡宏集·知言》:性之流行,心为之主。
《太极图说解》引有程子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语,可知其将继五行而来的五性,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而未发为性的性就此获得明确规定。按照早期儒家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易传》)、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尧舜性者也(《孟子·尽心下》)以及自诚明谓之性(《中庸》)的诸说法,圣人应该与惟危的人心没有关系,[73]因此允执厥中原意应该是指对于民众的治理而为言,即是一种治民之术。[33]其次,由于性被质料化,此无过无不及的体段就可以由未发之隐显为已发之情,统一为一体而克服疑为两物之弊。这是以朱子改造后的思路和成果为基础的。[75] 朱子的结论就是,尧舜三代与汉祖唐宗的问题、王霸义利的问题就是公与私的问题、就是人心与道心的问题。
[49]而牟宗三所重之心性论,余英时所重之道统说,亦均在《中庸章句》相关章节。这称得上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发展。进一步看,20 世纪 50 年代后,哲学的革命进程与哲学的现代趋向之间往往呈现互动的格局。
分化之前的合往往表现为混沌、朦胧的状态,尚未经过理性分析的洗礼,从理论上看,不经历分化的过程,思维便将单纯地停留在朴素、直观的状态。中国哲学中出现的学科化、专业化偏向,从一个方面折射了世界范围内哲学的以上历史演化过程。到了近代,变易的历史观开始与进化论相结合,面向过去的回溯,转换为对未来的展望。大致而言,中国近代哲学的衍化呈现两重形态。
20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西方哲学逐渐走向沉寂,然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西哲学的交流、互动再次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历史现象一种社会思潮只有获得了哲学内核,才能在思想上形成原创性的活水源头,才能较长久强有力地保持思想的活力与激情,才能在理论上说服人、在思想上吸引人,从而形成掌握群众、动员群众、激励群众的理论力量。
笔者曾撰《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一文,对这一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和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古老的儒学,使现代社会的广大民众能够接受、认同、践行,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做宣传、普及、试验、示范等诸多工作。《仁学本体论》与20世纪形上儒学的诸多著作一样,并不具有直接推广普及儒学于社会大众的作用,甚至影响力也主要局限于哲学圈。另一类则具有由哲学家、思想家所构造的哲学内核,并为哲学家、思想家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而加以改进、完善和转换,这种哲学观念通过不同方式浸润和影响社会大众,使他们得其引导而闻风响应,这类社会思潮往往具有持久性。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1现代新儒学哲学家是分别接着宋明儒学的理学和心学来讲的,而陈来又力主接着他们来重建形上儒学,体现了形上儒学开展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他们或对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持根本否定的态度,认为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及180年来的近代史,摧毁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基本信念,颠覆了中国人对自身文明的千年信仰6。关于社会儒学的形成条件和基本内涵,涂可国认为:儒学与社会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态势,正是二者的双向互动,才使社会儒学得以生成、存在和发展,并赋予社会儒学以三重意蕴:一是关于社会的儒学,这就是以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文化等为致思或研究对象的儒学形态。
一个问题是:面对百年来反形而上学的哲学潮流,21世纪中国哲学的开展是否还需要形而上学?陈来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对世界整体的把握,或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即是所谓形而上学思考的需要。陈来在谈到《仁学本体论》的宗旨时称,本书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仁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体系1。
7秋风:《儒家式现代秩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8-239页。文化保守主义将儒学下移民间的重点,放在现代化进程相对迟滞而迫切需要振兴的农村地区,积极设立乡村儒学教化的试验场所,努力开展乡村儒学教化的示范活动。
黄玉顺阐发的生活儒学就是以此为进路,其儒学主张可以这样概括:生活儒学在理论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突破两千年来传统哲学的那种‘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重新发现更加本源的观念层级,在这种本源上重建形上学、形下学,于是形成‘本源—形上—形下的三级观念系统。4这就把儒学对社会的研究和社会对儒学的影响,通过社会儒学统一起来,并作出了综合性的探讨和阐释。进入专题: 文化保守主义 仁学本体论 生活儒学 民间儒学 社会儒学 政治儒学 。8蒋庆:《政治儒学默想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8页。满街之圣人需要觉其为圣人,才能真正成为圣人。涂可国和韩星建构的社会儒学就属于这种形态。
一种以张祥龙《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为代表,不是力求寻找儒家思想的形而上维度,而是借鉴西方非形而上学的新哲学,从家孝等观念来阐发儒家哲理。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
这样一来,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贯通就有了内在的根据和理路。这些理论形态在思想进路和具体内涵上并不一致,但都属于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形态。
20世纪上半叶,文化保守主义还只是一种影响力有限的哲学思潮。在这类儒学形态中,还有的形态通过考察儒学与社会的关系,力图发挥儒学认识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关系、改善社会治理的功能。
或建构起一套儒化中国的政治儒学,主张建立儒教国家,儒化意识形态、儒化政治体制、儒化社会秩序8。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年间,这一工作曾一度停滞。他们推出‘尼山书院+图书馆模式打造了城市社区的儒学推广平台,为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示范。他由此强调了民间儒学的指向和意义,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满街也都是凡人。
从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在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有其明确主张,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因此,让儒学由少数知识精英的文化奢侈品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向导,是当代儒者的天职。
5谈到文化保守主义的大众化运动,人们往往只看到多年流行的读经热、儒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其实从这段话中,更能把握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走向与特点。在现代社会,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儒学仍然只是少数哲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和谋生工具,仍然不是百姓之学。
满街之圣人如果不能觉其为圣人,最终还是凡人。2这个作为本源的生活,对于儒家来说,就是仁爱情感。
那么,生活儒学揭示的则是存在,亦即生活。从精英到民间: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 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有力促成了儒学由哲学精英向社会大众的扩散、传播,从而推进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众化运动。可以说,这是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发展的一大特点。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2黄玉顺:《走向生活儒学》,济南:齐鲁书社,2017年,序言第1-2页。本文则针对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作一新的考察和衡论。
一些国学班和女德班的主持者和授业者无批判、无选择地向少年儿童灌输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大众和舆论的谴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山东尼山圣源书院、武汉云深书院、深圳云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根据试点农村的具体情况,联合设计了多所乡村庙学,不仅绘制了具体的施工图,而且精心设计了室内场景,还明确规定了所挂儒家圣贤画像。
当代中国哲学越来越重视价值观问题研究,而价值观的确立也需要形而上学的基础。在他看来,儒学其实就是百姓的人伦日用,即百姓的生活,只是长期以来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其道。
评论留言